- 张彤;李宗圣;金宏威;刘振明;张亮仁;张礼和;
目的研究异核苷的掺入对DNA∶DNA双链的结构特征以及杂交热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含有16个碱基序列的DNA∶DNA杂交双链d(T)16∶d(A)16(D0∶D)以及异核苷isoT掺入的两条杂交双链D1∶D和D2∶D分别以标准A型和B型双螺旋结构为起始模型,进行了4 ns时间内水溶液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分析以及结合自由能的计算。结果D0∶D、D1∶D和D2∶D三条杂交双链都发生了A型向B型结构的转化,得到了B型的稳定构象;Watson-Crick氢键结构都保持得很好,并且彼此之间没有大的差别;D1∶D和D2∶D的骨架结构和螺旋参数值与正常双链相比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在异核苷掺入部位;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吻合。结论异核苷的掺入使DNA杂交双链的结构变得不规整,碱基堆积作用降低,杂交热稳定性下降,并且异核苷位于中间位置时引起的结构变化大于异核苷位于3′-末端时,三条DNA双链结合自由能的不同主要来自于静电相互作用的不同。
2008年03期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正月;杨更亮;闫国英;祝士国;管立;
目的设计合成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真菌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取代苯硫酚为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3-次苄基硫色满酮,该中间体与水合肼在热醋酸中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稀释法对4种受试真菌——絮状表皮毛癣菌(E.floccosum)、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绿色木霉菌(T.viride)和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12个新的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氢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供试真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结论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具有体外抗真菌活性。
2008年03期 170-17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婵;刘军涛;赵璇;贾娴;凌敏;黎星术;
目的合成沙美特罗的关键手性中间体。方法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单磺酰化1,2-双-(3,5-二甲基苯基)乙二胺,通过与金属铑配合生成手性催化剂,利用该催化剂催化沙美特罗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结果与结论新型手性配体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催化合成得到的沙美特罗中间体的对映体选择性的ee%值为91%。
2008年03期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东红;刘建仓;刁俊林;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替加氟卟啉化合物及其金属络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卟啉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滞留作用,设计了3个卟啉替加氟化合物及3个金属络合物,并以吡咯和取代苯甲醛为原料经4步反应以满意的收率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替加氟为阳性对照药,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和人肝癌SMCC-7721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通过裸鼠体内抗肿瘤实验进一步评价金属络合物4b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IR、UV-vis1、H-NMR、MS及元素分析确证;体外活性实验表明,3个卟啉替加氟化合物表现出与替加氟相似的抗肿瘤活性,而3个金属络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却是替加氟的两倍;金属络合物4b的体内肿瘤抑制率达70.4%。结论通过金属卟啉结构单元的引入可明显提高替加氟的抗肿瘤活性。
2008年03期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袁雷;谢集照;张聪;孙铁民;
目的探索活性天然产物asperphenamate全合成的新方法,并对其体外抗人乳腺癌作用进行评价。方法以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7步反应得到光学活性的目标产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CD光谱、核磁共振氢谱、ESI-MS及旋光度确证。采用MTT法,对雌激素受体肿瘤细胞T47D和MDA-MB231进行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测试。结果与结论以总收率34%合成了asperphenamate。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测试表明asperphena-mate对两种肿瘤细胞株没有抑制活性。
2008年03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晓芳;孟杰;金洁;武燕彬;刘浚;
目的设计并合成青霉烯类苯甲酰基哌嗪型新化合物并测定其抗菌活性。方法根据已报道的相关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出一系列2-取代苯甲酰基哌嗪甲基取代的新青霉烯类化合物,以2-羟甲基青霉烯双环母核为起始原料,经两次取代、两次脱保护基关环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MSSE)4组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1个新青霉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MS1、H-NMR谱确证。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所测试的8个新化合物对MRSA、MRSE、MSSA、MSSE均有较好抗菌活性。
2008年03期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聂爱华;李松;
目的研究dl-麻黄碱的化学拆分策略。方法根据非对映异构体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进行拆分。结果与结论利用拆分试剂L-(-)-二苯甲酰基酒石酸可将dl-麻黄碱同时拆分为D-(-)-麻黄碱和L-(+)-麻黄碱,拆分收率可达80%以上,ee%值可达99%以上,拆分试剂L-(-)-二苯甲酰基酒石酸的回收率达96.3%。该法有望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光学纯的D-(-)-麻黄碱和L-(+)-麻黄碱。
2008年03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吕金玲;刘丹;马小军;胡庆忠;赵临襄;
目的改进琥珀酸瓦他拉尼(vatalanib succinate,PTK787)的合成工艺。方法以苯并呋喃酮和4-吡啶甲醛为起始原料,经加成、重排、取代、成盐等5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MS、IR等图谱数据确证,总收率为22.2%。新的工艺路线优化了反应条件,降低了成本,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2008年03期 20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先登;陈国华;熊成文;
目的改进抗病毒药拉米夫定的合成工艺。方法以L-薄荷醇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氧化、环合、取代、缩合、还原6步反应制得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IR、MS谱确证,总收率为26.2%,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2008年03期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唐金山;高昊;洪葵;姜苗苗;周光雄;王乃利;姚新生;
目的研究红树林细菌Bacillussp.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综合运用多种波谱学手段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一株红树林细菌Bacillussp.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和一个混合物,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oleoyl-threonine(1)、大豆素(2)、尿嘧啶(3)、胸腺嘧啶(4)、腺嘌呤核苷(5)、腺嘌呤脱氧核苷(6),混合物鉴定为环(脯-甘)二肽(7)和1,5-dideoxy-3-C-methyl-arabini-tol(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菌株中分离得到。
2008年03期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井莉;柯昌强;李希强;叶阳;
目的对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地上部分(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雷公藤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倍半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wilforgine(1)、euonine(2)、euonymine(3)p、eritassine A(4)、wilfordinine E(5)a、quifoliunine E-Ⅲ(6)、2-O-deacetyl-euonine(7)。结论化合物6、7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8年03期 210-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刘胜兰;戴好富;曾艳波;韩壮;梅文莉;
目的对海南粗榧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粗榧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unipediol A(1)j、unipediol A 8-O--βD-glucopyranoside(2)和juni-pediol B(3)。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
2008年03期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乔莉;周玉枝;陈欢;姚遥;徐剑锟;裴月湖;
目的对海洋细菌Bacillus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海洋细菌Bacillus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该细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苯丙氨酸(1)、对羟基苯乙胺(2)、3-另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3)、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4)、3-苯甲基-7-羟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5)、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6)、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7)、胸腺嘧啶(8)、尿嘧啶(9)。结论9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细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2008年03期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