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道伟;杨吉霞;张庆伟;柴婷婷;张越;李建其;
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新型PLK1抑制剂,并测试其对PLK1激酶的抑制活性,探讨初步构效关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化合物HBST145为基础,通过生物电子等排等方法,设计、合成新型PLK1抑制剂,分别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法和CCK-8法测定化合物对PLK1激酶的抑制活性以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共合成了10个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ESI-MS和~1H-NMR确证。抑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5a~5d、5j对PLK1抑制活性的IC_(50)值分别为2.58、3.09、7.08、3.61、8.99 nmol·L~(-1),活性优于化合物HBST145。目标化合物5a~5j对HL-60和THP-1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均明显提高,其中化合物5d的抗细胞增殖活性较好,可作为优选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2023年04期 v.33;No.192 24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黄道伟;张越;陈颖;马林登;赵炳洋;柴婷婷;杨吉霞;
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新型c-Met/VEGFR-2双靶点抑制剂,并分别评价其对c-Met和VEGFR-2的抑制活性,探讨初步构效关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化合物HBST144为基础,通过生物电子等排等方法,设计、合成新型c-Met/VEGFR-2双靶点抑制剂,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化合物对激酶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共合成了8个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抑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1e具有较强的c-Met和VEGFR-2激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0.062μmol·L~(-1)和0.061μmol·L~(-1),可作为优选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2023年04期 v.33;No.192 250-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庆;王琳;熊学武;关晴;刁富城;
目的 对替格瑞洛合成工艺中产生亚硝胺类杂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方法 从理论分析、实验论证、文献方法重现等方面评估亚硝胺类杂质产生的风险,并采用液相质谱检测和核磁共振技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结果与结论 TG-4与亚硝酸钠反应优先生成重氮化合物,再关环形成三氮唑结构,并未产生亚硝胺类化合物。替格瑞洛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的亚硝胺类杂质(API-NO)仅为专利推测结构,专利中未对其进行完整的结构确证,而本研究通过实验论证及专利方法重现,并经过完整的结构确证证实专利中推导的结构有误,实际反应过程为亚硝酸钠与替格瑞洛的三元环反应,形成稳定的五元环结构,即本研究中的杂质1,而不是与仲胺反应生成亚硝胺类杂质。实际生成的杂质1无致突变性,为一般有机杂质,且在原料药中的残留量非常低(多批次商业生产规模均小于10~(-6))。
2023年04期 v.33;No.192 260-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英杰;罗国虎;车兴宗;范尚武;杨海川;
目的 对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异构体杂质进行研究,以控制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原料药的质量。方法 采用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结合LC-MS对异构体杂质的衍生物和流向进行了分析确认并定向合成,利用杂质添加实验确定每一步反应的杂质控制策略。结果与结论确证了异构体杂质(R)-1-(6-氨基-3H-嘌呤-3-基)丙-2-醇以及其后续的衍生路径,并制定合理的杂质控制策略,从而保证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原料药质量符合ICH指导原则的要求。
2023年04期 v.33;No.192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春;党诗涵;张倩倩;钱宇卿;周思雨;闵清;李铭东;胡文祥;
目的 优化PARP1抑制剂AZD5305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6-甲基-5-硝基烟酸乙酯为原料,经过缩合、氧化、Wittig反应、氢化、脱氢、还原反应制备中间体3-乙基-7-(羟甲基)-1,5-萘啶-2(1H)-酮(8);以5-溴吡啶-2-甲酸甲酯为原料,经钯催化偶联、氨解、脱保护基制备中间体N-甲基-5-哌嗪-1-基-吡啶-2-甲酰胺(12);将中间体8氯代后与中间体12反应制得AZD5305。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和NMR确证,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更加温和,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2023年04期 v.33;No.192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苏丹;刘沛洋;龚驰;李达翃;华会明;
目的 对鸦胆子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法对鸦胆子果实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结合理化性质及波谱解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与结论从鸦胆子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7个化合物,分别为(4R,5S)-5-(4-羟基-3-甲氧基苯基)-4-羟甲基-四氢呋喃-2-酮(1)、臭矢菜素A(2)、臭矢菜素D(3)、(7R,8S)-榕醛(4)、hawthornnin G(5)、山橘脂酸(6)、去氢双松柏醇(7)、schinifolisatin A(8)、(+)-7′-methoxylariciresinol(9)、meliasendanin A(10)、(+)-南烛木树脂酚(11)、(7S,8R)-愈创木酚甘油-8-香兰素醚(12)、(7R,8R)-愈创木酚甘油-8-香兰素醚(13)、赤式-愈创木基甘油-8-O-4′-芥子醇醚(14)、苏式-愈创木基甘油-8-O-4′-芥子醇醚(15)、秦皮素(16)和(+)-ent-ficusol(17)。其中,化合物1为新降木脂素类化合物,化合物8~10、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年04期 v.33;No.192 280-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