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莹;贾萌;周爱南;李建其;
目的 设计合成对5-HT/NE/DA再摄取有抑制作用的抗抑郁候选化合物SIPI6116的两个手性异构体,并对SIPI6116、(+)-SIPI6116和(-)-SIPI6116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以邻二氯苯(1)和3-氯丙酰氯(2)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3-氯-1-(3,4-二氯苯基)-1-丙酮(3),3与二甲胺盐酸盐经取代反应得到1-(3,4-二氯苯基)-3-二甲氨基-1-丙酮(4),4经硼氢化钠还原得到1-(3,4-二氯苯基)-3-二甲氨基-1-丙醇(5),5经手性拆分后与对甲苯磺酰氯、吗啉采用“一锅法”制得(+)-SIPI6116和(-)-SIPI6116。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测定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SIPI6116消旋体及其两个手性异构体的浓度,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以及在体内是否发生构型转化。结果与结论合成并考察了SIPI6116及其两个手性异构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结果显示(-)-SIPI6116的药动学数据更理想,且两个光学异构体在体内未发生构型转化,研究结果为(-)-SIPI6116的后续开发提供了依据。
2023年08期 v.33;No.196 56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 李慧丽;姜飞;李珏;江渝斌;沈祥春;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呋喃-2-羧酸(5-氯吡啶-3-基)酯类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SARS-CoV-2 3CL~(pro))抑制剂,并进行体外抗病毒活性以及细胞安全性评价。方法 以苯并[b]噻吩-2-羧酸(5-氯吡啶-3-基)酯(6)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苯并噻吩环进行结构改造。以苯并呋喃-2-甲酸或呋喃-2-甲酸衍生物与5-氯吡啶-3-醇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水解、缩合等反应合成15个目标化合物。采用FRET方法评估目标化合物对SARS-CoV-2 3CL~(pro)的抑制活性,采用MTT法初步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安全性。结果 合成了15个新型SARS-CoV-2 3CL~(pro)抑制剂,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和HR-ESI-MS确证;其中,化合物9、11~13、19和20具有良好的3CL~(pro)蛋白酶抑制活性,除化合物15和16对HUVEC细胞显示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他化合物对正常细胞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 化合物9和20具有显著的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14.85 nmol·L~(-1)和23.24 nmol·L~(-1),优于奈玛特韦(IC_(50)=49.44 nmol·L~(-1)),且具有较好的细胞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3年08期 v.33;No.196 570-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郭晶;濮兴娜;冯健;董佳钰;李艳平;汪伟光;
目的 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Neofusicoccum italicum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法对滇重楼内生真菌Neofusicoccum italicum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结合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单体化合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及其组分Fr.D(氯仿-甲醇,体积比50∶1)和Fr.E(氯仿-甲醇,体积比30∶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毒性,并用NO试剂盒检测化合物的抗炎作用。结果 从Neofusicoccum italicum固体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phenyl-1,2-ethanediol(1)、(S)-4-[2-hydroxy-1-(4-hydroxyphenethoxy)ethyl]phenol(2)、protocatechuic acid(3)、tyrosol(4)、2-methoxy-2-(4′-hydroxyphenyl) ethanol(5)、saponaroxin A(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7)、uracil(8)、3-hydroxy-4-methoxypyridine(9)、4-aminobenzaldehyde(10)。结论 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4、6、9、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作用。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4、8~10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023年08期 v.33;No.196 58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8 ] - 石杰;姚铁;曹世杰;邱峰;
目的 对苍耳子(Xanthii Fructus)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苍耳子7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结合理化性质及波谱解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通过MTT法测试化合物对HepG2、HEp-2和HCT116三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苍耳子7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蒽醌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甲氧基大黄酚(1)、2-羟基-1,7,8-三甲氧基-3-甲基蒽醌(2)、橙黄决明素(3)、6,8-二羟基-1,2,7-三甲氧基-3-甲基蒽醌(4)、钝叶决明素(5)、黄决明素(6)、决明素(7)、2-羟基大黄素-1-甲醚(8)、钝叶素苷(9)、2-葡萄糖基决明素(10)、黄决明素-2-O-β-D-葡萄糖苷(1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7,8-三甲氧基-3-甲基蒽醌(12)、2-甲氧基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橙黄决明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其中,化合物7对HCT116肿瘤细胞抗增殖活性的IC_(50)值为(38.64±10.65)μmol·L~(-1)。结论 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具有选择性抑制HCT116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2023年08期 v.33;No.196 590-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